林海
  在新中國的法律史里,很多地方都談到周鯁生教授。他是新中國憲法起草的四位顧問之一,曾為毛澤東、周恩來講授國際法、講解國際條約規則;作為武漢大學的校長,曾力拒白崇禧將武漢大學遷往桂林的命令,做到了“保產護校,交給人民”;他還是新中國國際法的奠基人和劃定領海寬度的人。在豐富多彩的法律人生里,他最大限度地向社會貢獻自己的法律知識,一刻不曾停歇。
  投身革命的法學博士
  周鯁生原名周覽,湖南長沙府長沙縣人。1889年3月6日,他出生於一個貧寒的教書先生家庭。不幸的是,他4歲喪母10歲喪父。寄人籬下苦讀了三個春秋之後,他以文章名列榜首考取秀才,“神童周覽”一時傳為佳話。1906年,17歲的周覽獲得官費留日的機會,入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、法律、經濟等學科。
  在日本留學期間,周覽憤於清室腐朽,國弱民窮,一面發奮讀書,一面積極投身反清活動,參加了孫中山、黃興等人組織的同盟會。辛亥革命前,周覽回國趕到武漢,與李劍農、楊端六等人在漢口創辦《民國日報》,宣傳民主革命。由於該報積極反對袁世凱稱帝,報社遭到查封,編輯人員被通緝。周覽隻身逃到上海,從此改名周鯁生。他得到黃興的支持和協助,並獲湖南省官費,於1913年再度離開故國,赴英國愛丁堡大學學習。
  1921年,周鯁生在英國獲得法學博士學位,回國後在上海商務印書館任總編輯。第二年應蔡元培的邀請,赴北京大學任教授兼政治系主任。隨後,周鯁生寫就《領事裁判權問題》,從國際法角度論證侵害國家主權的領事裁判權“斷乎不能任其存在”。1926年,北伐開始後,他放棄北大教職,南下趕赴廣州參加革命,後隨北伐軍來到武漢。據說,周鯁生以文人之身從事革命,絲毫不怯槍彈,甚至提出自己在反袁時期曾經負責炸葯工作,以此主動請纓,希望與其他革命青年一同走繼續北伐之路。
  不過,這位愛丁堡大學的法學博士更擅長的武器並不是刀槍,而是自己的國際法知識。1926年冬,周鯁生應武漢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陳友仁之邀,擔任外交部顧問,四處推動收回“國權”的運動。他協助國民政府以“革命外交”之手段,先後收回了漢口、九江英租界。他在《革命的外交》一書中,提出對待老練的帝國主義,就應該採取“主動的、攻勢的”外交,並且要“利用民眾勢力”來“打破一切傳習成見和既存的規則”,“對於既存的國際規則、慣例或條約的束縛,都要一概打破”。這個時候的周鯁生,可謂為廢除不平等條約貢獻了一介書生所能貢獻的全部力量。
  用國際法武器來抗擊日寇
  北伐勝利後,周鯁生先後擔任南京大學教授兼政治系主任、武漢大學教授兼政治系和法律系主任、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參議。在日軍侵華期間,他不僅運用國際法學到處演講鼓勵抗戰,而且身體力行地組織民眾抗戰和捐款捐物支援抗戰,充分展現出了自己的學識、勇氣和愛國情懷。1932年,英國李頓爵士率領“國聯調查團”來我國調查“九·一八”事變,某些人偏袒日本帝國主義,說事變的發生起因於我國同胞抵制日貨,是反日運動所造成的。周鯁生在這次與調查團的談話中,引經據法,結合形勢,有力地駁斥了李頓調查團某些人的片面之詞。此外,他還四處進行演講,鼓舞民眾堅定抗日決心,僅為武漢大學師生演講的講稿已公開發表的就不下30篇。其中,《日本對華侵略政策》《東省事件與國際聯盟》等,都成為國際法後世學者必讀的經典檄文。
  從1932年7月開始,身為學者的周鯁生更深入地參與到政府抗日的決策中。值得一提的是,參與最高決策,周鯁生憑藉的是自己的國際法知識和對國際關係形勢的判斷。戰事一開,周鯁生就提出,不能做一國單獨出兵援華的準備,要註意避免成為妥協外交的犧牲品,應該在持久抗戰的局勢下,策動一種基於英美合作之上的國際或聯合的干涉行動。他認為,在世界上侵略與民主兩大集團初現端倪的時刻,“中國的利益與命運與世界民主國相聯繫”,對德意兩國日益有害於我國的政策,“決不能作與吾有利之期望”。他的判斷,不但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走向所證明,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抗日戰爭的方向。
  為我國外交贏得較大空間
  1945年7月初,抗戰即將勝利的前夕,國民黨政府教育部決定由周鯁生接任武漢大學校長。武漢臨近解放時,白崇禧曾命令武漢大學遷校桂林。周鯁生當面予以拒絕。1949年4月,他在學校迎接解放的座談會上公開表態:“在任何情況下,決不遷校!”並對學校的安全和師生的生活作了妥善安排。在學校緊要時刻,他臨危不亂,態度明朗堅定,穩定了全校人心,最後,把武漢大學完好無損地交給了人民,為新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。
  新中國成立後,周鯁生主要從事外交和立法工作。他擔任了1954年憲法起草工作的顧問。他為恢復我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進行了一系列鬥爭。他親自審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文國名為the People's Republic of China。他建議使用“中國人民志願軍”的名稱赴朝作戰,為我國外交鬥爭贏得了較大空間。
  1958年8月,周鯁生等三位國際法專家應召到北戴河面見毛澤東和周恩來,為兩位領導做有關領海寬度和領海法律制度等問題的咨詢。三位專家認為,中國應以12海裡為領海寬度。同年9月4日,根據周鯁生的建議,中國政府頒佈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領海的聲明》,第一條宣佈“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海寬度為12海裡,並適用於臺灣和澎湖列島”,並宣佈渤海為中國內海。自此,中國有了法定領海寬度。
  1964年,他完成了60萬字的巨作《國際法》,此書介紹了國際法的來龍去脈,以及西方的國際法理論實踐、蘇聯及第三世界的國際法觀點,並將“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”等新中國的外交實踐上升為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寫入此書,該書於1970年出版。
  1971年4月20日,周鯁生在北京逝世,享年83歲。一生中,曾經是無助孤兒、神童秀才、才子周覽,後來是同盟會員、留英博士、商務印書館總編輯,再隨後成為北京大學教授、北伐戰士、外交專家,周鯁生就這樣離開人世,留下令人贊嘆的光彩一生。
  (作者為北京大學法史學博士)  (原標題:周鯁生:新中國國際法奠基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t97ztrr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